發布源:深圳維創信息技術發布時間:2020-09-30 瀏覽次數: 次
在充滿變化和不確定的世界里,有些事情總是年復一年地進行著。
這已經是第15份數據泄露成本報告了,由Ponemon研究所進行研究,IBM Security機構發布。
通過提供安全事件可能對組織造成的財務影響的詳細視圖、歷史數據揭示了數據泄露的原因和未來趨勢。
今年的研究分析了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之間524個數據泄露事件,涉及17個地區和17個行業的各種規模的組織機構。
2020年數據泄露成本報告似乎和以前一樣,沒有很大的起伏,包括全球數據泄露總成本,2020年平均為386萬美元,比2019年研究下降約1.5%,但基本與往年持平。
2020年研究中發現并修復數據泄露的平均時間為280天,幾乎與2019年的平均279天相同。
然而,2020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
許多組織因為新冠疫情已轉向遠程工作模式。
根據《 2020年數據泄露成本報告》中的調查結果,組織轉移到遠程工作的受訪者中有76%希望在家工作可能會增加數據泄露發現和修復的時間。
此外,70%的受訪者預計遠程工作可能會增加數據泄露的成本。
這項報告真正的價值不僅僅是提供一個成本數據,更多的是了解影響成本的因素,這對于企業來說,是更有參考價值的,企業可以根據這些做出調整。
每年Ponemon 研究所都要求參與組織估算數百種影響數據泄露的成本,這些因素從業務損失到檢測和響應活動,再到通知活動等等。
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新技術和新威脅,今年這份報告探討了以前尚未涉及的因素,包括各種類型的威脅、組織因素和安全措施。
今年,該研究增加了對漏洞測試和紅隊測試的成本影響的分析,該分析使用對抗性方法進行滲透測試。
與平均總成本386萬美元相比,進行紅隊測試的組織表示其平均成本降低了約24.3萬美元,而進行漏洞測試的組織表示,其平均成本比全球平均水平低約17.3萬美元。
這項研究首次探討了遠程工作的成本影響和安全技能短缺這兩項影響因素,這兩個因素會增加成本。
遠程工作的組織涉及的成本比全球平均數386萬美元高出近13.7萬美元,而由于安全技能短缺,成本平均增加了25.7萬美元。
報告的五項關鍵發現這是2020年數據泄露成本報告中的五個重要發現,包括一些新的研究領域。
1. 安全自動化和事件響應準備可有效降低成本人們發現通過使用自動化程序盡快發現數據泄露行為,并培養好事件響應(IR)團隊來修復數據泄露事件,可以大大降低數據泄露的財務損失。
在2020年的研究中,部署安全自動化技術(例如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分析和自動化業務流程)的組織的數據泄露平均成本遠遠低于尚未部署這些技術的組織。
實際上,在完全部署了安全自動化的組織中,一次泄露事件的平均成本為245萬美元,而在沒有安全自動化的組織中,平均成本為603萬美元,相差358萬美元。
同時,擁有IR團隊并通過模擬數據泄露事件定期測試的組織的平均數據泄露成本為329萬美元,而沒有IR團隊或未進行IR測試的組織的平均數據泄露成本為529萬美元,相差200萬美元。
2. 客戶PII 成本高于其他記錄類型該報告首次根據數據記錄類型深入分析了數據泄露事件的每條記錄成本。
客戶個人身份信息(PII)是最昂貴的記錄類型,每條丟失或被盜記錄的平均成本為150美元,而知識產權的每條記錄成本為147美元,匿名客戶記錄為143美元,員工PII為141美元 。
客戶PII是最經常泄露的數據類型,在80%的事件中均存在。
3. 憑據受損和云配置錯誤是最大的攻擊媒介在2020年的研究中,惡意攻擊造成了52%的數據泄露事件,比2019年的51%略有增加。
2020年報告首次更深入地探討了惡意攻擊的類型,分析了九次初始攻擊的成本和頻率攻擊媒介。
最常見的初始攻擊媒介包括憑據受損(占惡意破壞的19%),云配置錯誤(占19%)和第三方軟件中的漏洞(占16%)。
這三個攻擊媒介也是成本代價最高的,由于憑證受損造成的平均損失為477萬美元,第三方軟件的漏洞平均為453萬美元,云配置錯誤的平均損失為441萬美元。
4. 勒索軟件和破壞性攻擊的費用要比普通漏洞高并非所有的數據泄露都涉及數據的盜竊或泄漏,有時記錄被損壞或被劫持索要贖金。
該報告首次分析了涉及惡意軟件和勒索軟件的成本。
惡意軟件平均成本為452萬美元,勒索軟件平均成本為444萬美元。
惡意攻擊的平均總費用為427萬美元。
5. 國家間諜攻擊比較少見,但是成本最高2020年報告首次根據威脅參與者的主體類型或者說攻擊者的動機進行了分析。
最常見的是出于經濟動機的攻擊者(占惡意破壞的53%),而國家間諜攻擊者(占13%)和黑客攻擊者(占13%)占比較小。
盡管不太常見,但由國家資助的攻擊行為(443萬美元)和黑客攻擊行為(428萬美元)的平均違規成本要高于出于經濟動機的攻擊行為(423萬美元)。
Copyright © 2021 深圳市維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